乳品蛋白質分析儀是乳企質量控制的核心設備,用于快速測定牛奶、奶粉、酸奶等產品中的蛋白質含量,直接影響產品合規性與消費者信任。然而在高頻使用中,可能會因樣品處理不當、光學污染、校準漂移或管路堵塞等問題導致結果偏差。科學應對
乳品蛋白質分析儀常見故障,才能守護每一滴奶的真實品質。

問題一:測量結果重復性差或波動大
原因:樣品未均質、溫度不穩、進樣量不一致或儀器未預熱。
對策:
樣品必須充分混勻(如渦旋30秒),避免脂肪上浮或蛋白沉降;
控制樣品溫度在20-25℃(紅外法對溫度敏感),使用恒溫進樣器;
每次進樣體積嚴格一致(通常2-5mL),避免氣泡混入;
開機預熱≥30分鐘,使光源與探測器達到熱平衡。
問題二:蛋白質讀數系統性偏高或偏低
原因:校準模型失效、標準樣品過期或基體效應干擾。
對策:
每日使用前用新鮮認證標準奶樣(如NIR校準用參考樣)驗證準確性;
若偏差>±0.1g/100g,執行“斜率/截距校正”或聯系廠家更新校準模型;
對高脂、高糖或調制乳品,啟用專用子模型,避免通用模型誤差;
定期送第三方實驗室進行比對測試(如凱氏定氮法),確保溯源性。
問題三:光學窗口或流通池污染
原因:乳蛋白干結、脂肪附著或清洗不到位。
對策:
每次測試后自動運行清洗程序(堿液+去離子水循環);
每周手動拆洗流通池與石英窗,用軟毛刷+中性酶清洗劑去除生物膜;
禁止用硬物擦拭光學面,防止劃傷;
長期停用前,用70%乙醇沖洗并干燥保存。
問題四:進樣異常或管路堵塞
對策:
過濾高粘度樣品(如酸奶)或離心去除顆粒物;
檢查蠕動泵管是否老化開裂,每500小時更換一次;
若出現“進樣失敗”,用反向沖洗功能清除堵塞;
使用食品級硅膠管,避免增塑劑溶出干擾檢測。